yl9193永利官网智能微系统团队由王卫东教授牵头,成员包括樊康旗教授及姜开春、陆洋讲座教授等10位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团队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省、市微纳制造技术领域的重大需求,主要在微纳传感器、微纳制造与表征、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团队成员在NatureCommunication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Nano Energy、Nano-Micro Letters和JMEM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成员4人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姜开春教授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陆洋教授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2022年9月,团队入选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红色领航培根铸魂育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团队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按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导向,通过学习红色文化,给精神“补钙”。团队始终坚持“红色领航、培根铸魂”的团队理念,将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出发点。基于红色基地、红色校园、红色课堂三大平台,构建“三红育人”新模式。团队组织参加“学习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和“守初心、担使命、传承延安精神”的延安红色基地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夯实育人载体;践行“百日学习·追寻红色足迹”党史校史学习教育,丰富育人方式;开启红色“微课堂”,并在微信公众号“机电先锋号”红色足迹板块发表相关理论学习篇章,讲好红色故事。
建党百年新起点,起航奋进新征程。新时代有了新使命、新目标、新要求,团队坚定红色领航的科研发展道路,响应时代号召,努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具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实现科技报国。
微纳传感以智能系统通联万物
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发展是万物互联的必须条件,如何解决微纳传感器的高度集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团队以“工业传感器”为抓手,结合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围绕微纳传感器技术、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微能源与自供电系统等领域,不断拓展产学研用空间。
团队先后承担我国嫦娥三号、嫦娥五号、未来XX探月任务中的月尘测量仪器及在轨数据反演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国内多家企业、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首次获得了我国在轨月尘累积污染特性的测量数据和月尘带电特性测量数据,获得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
产研互融以技术促乡村振兴
科研不仅仅是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学有所长并学有所用,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联合起来。团队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先后参与蒲城县金粟山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和日常工作,王卫东教授多次带领团队前往合作社开展科研技术调研和技术推广,就“自清洁涂层”技术和“设施健康监测”技术同金粟山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服务美丽乡村建设能力贡献了团队力量。
王卫东教授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科技局挂职期间,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多方调研当地乡镇企业,在学习当地乡村振兴经验的同时,为学校、陕西省与江苏省间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的搭建做出了显著成绩。先后牵头成立了西电-必创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并与无锡燊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科教融合以创新促学生发展
团队秉承“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育人理念,结合每个学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制定计划,以学生为根本,因才培养,独立又灵活。校内基建、校外联培,团队搭建“微纳传感与测试实验室”、共建“深科技-西电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香港城大-西电微纳制造联合实验室”和“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形成知创同行、教研互融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团体。在王卫东教授、樊康旗教授以及各位导师带领下,团队研究生在“兆易创新杯”、“明石杯”和“互联网+”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得个人、团队奖项20余项,累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会议20余次,多次获得优秀会议论文,最佳海报奖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近年来,团队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社会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优秀论文奖、竞赛奖项等50余人次。
研究生在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心系祖国,胸怀天下,毕业后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团队自创立以来,为国内高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研究所和国家部委,以及华为、中兴、大疆、腾讯等知名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学生入职后的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也为新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